透视 2020年05月17日 11:02

517人物特稿丨一个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道路

明天(5.17)是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简称IDAHOTB)——目前公认的国际LGBT权利纪念日。对于性少数群体,学生时期是特殊的:这是性意识觉醒和价值观念的构建时期。

本文将讲述一位来自深中的双性恋者在学生时期经历的自我认同道路。

编者按: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在现代用语中,“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布彬有点紧张。

她反复编辑着一小段文字,准备发送给屏幕对面的人。尽管这段文字仅仅陈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事实,但按下发送键仍显得有些困难——她将要出柜。

「遇见」双性恋这个身份时,布彬在念初中二年级。具体地说,布彬谈恋爱了,她和对方都是女孩。

两人的情况并不相同。女孩是她的同学,早已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告知周围的人「自己不喜欢异性」。而在布彬看来,事情的顺序是这样的:她对女孩产生好感并与其确定恋爱关系,然后,曾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她反应过来,自己是双性恋。

「没有说一下子能接受」,第一次直接触碰到自己的双性恋身份,布彬感到突然、惊奇,甚至对自己产生疑惑。这是超出她认知领域的事情,在这之前,她对LGBT的了解仅限于同学开过的「玩笑」——「称自己或别人是同性恋」,从没想过自己会是其中一员。

最初,她几乎每晚都花大量时间浏览关于LGBT群体的信息:通过网络,她了解到性少数群体的科学知识与个人经历。这对布彬来说有扩充知识外的意义:知己知彼。她所关注的信息包括性少数群体的相关事件、ta们如何争取与保证自身的权益、同性恋者是否具有明显的特征、动物中的同性亲密行为;其他性少数群体分享的自身经历也占据她浏览的信息的一部分。她曾试图将那些经历代入到自己身上:「比如说(我)是不是这样子的,或者是如果我这样该怎么办之类的」,这从某种意义上给她带来心理支持:「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样。」

象征LGBT群体的六色彩虹旗(图源https://unsplash.com)

与此同时,她开始挖掘过去生活中有关性取向的「蛛丝马迹」。于是,那些早已显露却未曾被注意到的「信号」,像是对上了暗码,逐个被解读。她回忆到七八岁时的自己,「相比展现男生的图片画作之类的,会更喜欢欣赏展现女生的(作品),但对身边的人就没有特别注意女性了。」

她做了一个比喻:一个房子里存在着一个没有被注意过的房间,对布彬来说,她自己是那座房子,而性少数身份与相关的「信号」便是那所房间。自己偶尔经过它,却没有特别留意过房间内的景象——直到意外打开房间门的一天。

“ta可能也在想自己能不能接受”

布彬对出柜对象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对方对LGBT的接纳度、是否值得信任,以及与对方的接触频率等。但也不总那么格式化,「玄一点讲就是看感觉咯」。

她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出柜的场景:是在和关系好的同学走回家的路上。尽管从没提起过,但她觉得在场的朋友们多少有些察觉到两人的关系有些特别。「当时我们也没直说自己是同性恋」,她和女孩牵着手,告诉朋友们两人的关系。「然后她们就懂了,当然也有惊讶。」

说出口后,她依旧是紧张的。「其实会很希望对方赶紧问点什么,就是给出一点反应」。她做好应答各种问题的准备,也猜想对方可能无法马上接受。但在那个时刻,她所需要的只是得到回应。她心里想的是:「我又不会拿刀逼着你们『赶紧说好』或者一直缠着嘛」。

在按照准备回答了朋友们的一些问题后,布彬感到有些释然,「噢,我终于讲了」。

那之后,知道她身份的人多了起来:熟识的同学、信任的网友。许多次的出柜过程都伴随着这样的紧张感。出柜只是一个开始——她与被出柜者后续相处的开端。

「会有一些同学对我们的态度显得特别谨慎。我觉得其实他们也没有恶意,就是说,他们怕他们的语言或行为会伤害到我们,所以就会比较刻意、不那么自然、就显得有点害怕——我觉得主要可能是害怕。」

也有一部分同学继续把布彬当作「好朋友」看待,或是努力表达善意,布彬可以感受到「ta好像想要为你(布彬)做出一些什么,想让你好受一点」。

之所以选择向网友出柜,布彬有自己的考虑:除了让自己觉得「轻松一些」外,她也希望了解不同人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态度。

即使不是面对面,出柜的过程也并不容易。按下发送键前,屏幕后对方的态度完全是未知。布彬回忆,网友的态度「没有说特别支持或者怎么样,但也足够了」。

在布彬看来,出柜这一行为把「ta是性少数」的事实直接呈现在被出柜者面前,要求被出柜者直面事实,并开始或重新开始思考自己对性少数群体的接纳度。能否接受在现实生活中身边有一个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者,有别于愿不愿意在社交媒体平台中转发彩虹旗帜,二者不完全一致。至于二者关联程度如何,布彬还没有得出结论。

但她选择暂时不与家人开口谈论这件事。

她甚至不曾试探父母对于LGBT群体的态度。试探性的讨论意味着增加父母发现或提高警惕的可能,对布彬来说,这是不必要的冒险。「因为本来他们管我也管的不多,如果这样讲的话,可能会多出来麻烦的事情。告诉他们得做好花很长很长很长时间共同沟通面对的准备,我还没准备好,也觉得还没有这个必要。」

若没有说出口的契机、「没有开启的口子」,也许她的家人永远不会知道她的性少数身份。但布彬也有更深一步的打算,在未来,当她处于经济独立并有一个稳定同性伴侣的情况下,她会考虑告诉家人。

“(把我们)当作普通人看待就好了”

高中英语课本中一篇文章里提到,「不是只有同性恋会得艾滋病」。读到这里时布彬有点吃惊与欣慰,「哇,这个课本居然还会这么写」。在对LGBT相关的政策与新闻的关注中,了解到相关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受到限制或被禁止时,她乐观地认为情况「会好的」。无论是被知情者有意疏远,还是有不知情者在她面前发表对性少数的歧视性言论,布彬很少因此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因为能不能接受我觉得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布彬的社交媒体上没有发表与LGBT相关的信息或言论;当话题聊到性少数群体时,她也很少主动参与讨论,大部分时间只当一个倾听者。

2018年秋季,刚入学的布彬路过涂鸦墙,在附近发现五月国际不再恐同日遗留的宣传海报。这让之前没有太多预设的她有些震惊,觉得这样「挺好的」。

2018年国际不再恐同日校内摊位(摄:邓健平/涅槃新闻)

而实际上,在5月17日的深中校园出现过不少带有象征LGBT的彩虹标志的物品:彩虹旗与手绘彩虹徽章,写着「love wins」标语、印有六色彩虹旗的白色T恤。2019年,全国各地多所中学于国际不再恐同日联合组织活动,售卖一款彩虹T恤以传递信息——「爱,终将胜利」。布彬关注到后,也购买了活动所售的彩虹T恤。

活动所售T恤(图源公众号“雨滴Raindrops”)

在深中,她感觉学生对LGBT「表现出来的都挺包容的」。但她也有过犹豫,这是否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见过(LGBT)」。「如果他们自己不太能接受的话,也不太会表现(出来)」,后来她这么说服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中,布彬见到一些同学关注LGBT群体的现状、为此发声,与探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她坦言「看到有这样的人在,会感觉压力少一些。」

布彬把这种高接纳度与深中学生的素质水平与探索意识联系起来。「也不是说初中同学会有很大恶意,他们都很善良。只是说,包括你说的对LGBTQ这个词的了解的话,深中同学会主动思考更多。也可能跟年纪有关。」

布彬为他人展现出的高接纳度感到欣喜,也不太在意负面的言论与行为。她希望别人将「性取向不同」视作「有不同的发型、肤色」,将性少数群体「当作普通人看待就好了」。

“慢慢地、更加好地认识自己”

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比起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布彬更像是在适应它。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想象。一个LGBT人士在面对亲人、朋友与社会时可能经历的一切困境,让布彬难以无视因此而生的种种情绪:担忧、紧张、疑惑……它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牵动着布彬,但却绵长又挥之不去。幸运的是,隐藏起来的性取向并没有对她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你不说的话其实还挺好隐瞒的。」

布彬一度怀疑自己是被某些因素诱导「发展」成为一个双性恋的。尽管如此,在试探与实践的不断累积下,她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并重新认识了自己。紧接而来的是对于自身的认同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了解其他性少数群体的经历,让布彬意识到自己并非被孤立的存在;以性少数群体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着相似的作用,它们都在告诉布彬「自己也不是很另类」。

《404》 作者:skyler (已获得作者授权)

    (去年的4.12日微博les超话被封,引起性少数群体的广泛讨论。而这幅作品想表达的是性少数群体在当今环境中的被迫失语的现象。画中的人头被分置在木板的两侧,代表着人物的割裂。象征思想和自我认知的大脑将「彩虹」输送到象征发声的嘴,然而却被中间出现的大剪刀截住了道路,造成群体的失语。)

也可以说,她和身边的人一起在接纳「双性恋」这个身份。当身边的知情者从初始的惊讶归于平常,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她渐渐发现,自己可以接受出柜所带来的影响——出柜后的处境没有她想象中的糟糕,像是「同性朋友知情后会有意识地和自己保持距离」的担忧并没有发生,让布彬松了一口气。于是渐渐地,出柜给布彬带来的紧张感减弱,她开始能够以「谈过去的一段经历」的口吻来出柜,或是「用随口一提的语气跟别人讲」。出柜于她,慢慢地从一件需要鼓起勇气的事情,到只是告知对方「这是一部分的我,你可以知道一下」。

历经种种后,在意识到自己是双性恋的第四年,布彬感觉到双性恋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回忆里的那些「信号」尽数被接收,她选择继续用那个「房间与房子」的比喻,「(打开房门后我)有点惊奇,但我知道这不会让这座房子有太大改变,我会接受这个新空间,因为它让我更好地认识这座房子的全貌。」这种认识的根源,在布彬看来「还是在于自我认知和自我包容」。

“可能如果不是(双性恋)的话,很久以后或根本不会了解这些”

布彬经历了一些性多数群体或许永远不会经历的事情: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性少数的知识与经历、内心被恐惧和不真实感占据、鼓起勇气向别人坦白……

尽管如此,布彬仍然有所收获——假如自己不是LGBT,可能永远都不会接触到相关的知识与经历。而这不仅是对于一个群体的了解,对她来说,亦是加深对于世界的了解,是自身变得更加「包容、开放」的过程。

「感觉好像本来接受的有这么多」,布彬用双手手掌间比划了一个肩宽的距离,「但现在有这么多」,她的手掌愈拉愈开,渐渐延展成为一整个怀抱的距离。

(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布彬为化名。)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0年5月17日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删除。这一天因而被选作目前公认的国际LGBTI权利纪念日——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简称IDAHOTB)。该活动希望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的恐惧,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由于全球不少国家的同志(同性恋者、跨性别者与双性恋者)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及歧视,“国际不再恐同日”的目的是使其他人知道同志可以健康和快乐生活,不会对别人的生活构成影响,从而令人不再恐惧同志。

​​​​​​​意定监护」被认为是我国同性婚姻尚未合法化时保障同性伴侣权益的重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2019年,北京国信公证处发文宣称于8月5日完成了北京首例针对非异性恋(LGBT)群体的意定监护公证。

同性恋者是指以同性者为对象,建立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作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的人士。跨性别人士的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与他们的指定性别不同。跨性别者的性倾向独立于其性别认同:跨性别者可能自我认同为异性恋者、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无性恋者,或者拒绝为其性倾向下一个标签。双性恋,亦称为双性向,一般指能对男性和女性皆产生爱慕感、建立浪漫关系,或认为两者皆有性吸引力的一种现象。根据美国疾控中心2016年的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1.3%的女性和1.9%的男性表示自己是同性恋,而5.5%的女性和2%的男性表示自己是双性恋。


鸣谢

涅槃新闻于此向此主题特稿制作过程中接受涅槃新闻记者采访、帮助寻找受访者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字 丨 曾佳琪
编辑 丨 郑若谷 吕一凡 宋奕霏 刘心睿 赵一田
          (邱慧莹、姚嘉卉对本文有贡献)
封面 丨 李锦

阅读 

<

上一篇

学生宿舍按班级重新调整 国际方向今日下午可回校整理宿舍

>

下一篇

已是最新一篇文章

评论(1)评论区守则


提交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第一时间
获取校园资讯

最新文章

517人物特稿丨一个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道路

2020-05-17

学生宿舍按班级重新调整 国际方向今日下午可回校整理宿舍

2020-05-17

疫情系列特辑丨逆行者与保护垫

2020-05-17

高三宿舍拟按班级重新分配 校方回应系应防疫文件要求

2020-05-17

高三学生明日将进行核酸检测 除初高三外年级返校两周内不准考试

2020-04-24
© 2025 涅槃新闻 0.9.9 保留所有权利。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