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视 2020年04月22日 22:30
疫情系列特辑 | 采访录
导语
按照原定的计划,今天是开学的第68天。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从封城到复工,从网课到高考延期,从大批留学生回国到持续不断的海外疫情加重..…涅槃新闻记者采访了11位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或是返乡抵达武汉,或是复工的工作者,亦或是人群之中一个个、一群群思考者。我们收集出他们的缩影,分别推出【工作】【返乡记】【采访录】以及【校园】四个模块,以此记录疫情之下那些真实的经历、故事和情感。
在今天发出的【采访录】中,我们记录下两位与疫情有所关联的学生的经历。疫情在世界范围的蔓延使海外留学生面对困境,作为亲历者的留学生与我们分享他的所见所感;而另一位受访者,他将讲述自己与同行者们在改善深圳环卫工人防疫情况上的行动。我们保留最原始的对话,期盼记录下最真实的思考。
壹
受访者为深圳中学国际体系高三学生邱禹舒,【口罩深圳】项目联络组负责人。该项目组成员主要由深外、深中、深国交等学校在校学生组成,旨在于疫情期间为环卫工人或其他需要进出公共场合的人员提供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
Q: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疫情的?
A: 关注疫情应该是一月十几号,开始有相关的新闻出来。
Q: 当时疫情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刚开始关注的时候有没有注意防护?
A: 没有任何影响。也没有防护。
Q: 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个事情严重的?
A: 是回到深圳之后,说(病毒)人传人。那个时候看到有增多的病例,以及说可能会传染。我当时在机构做助教,接触的人比较多,觉得应该做下防护,就开始买口罩戴口罩。
Q: 最开始怎么关注到“口罩深圳”这个项目的?
A: 先看到“口罩北京”在搞,觉得挺有意义的,因为关注的点很值得。之后口罩深圳总负责人找到我,就一起做了这个项目。
Q: 为什么觉得值得(做这个项目)?
A: 因为环卫工人相对来说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因为信息渠道的问题,不能及时地收到关于疫情的信息,对疫情的敏感度可能差一点。他们的经济状况相对来说可能不是很好,当时口罩和酒精的价格都挺高的。环卫工人(防疫用品)需求量本身很大,每天都要工作,要大量外出。所以相对来说,环卫工人的群体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Q: 最开始选定目标群体是有想把快递员加进来,后来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加?
A: 我个人觉得快递员的经济状况会更好些,(快递员)比环卫工人的平均工资要高不少,享受的保障也更丰富。我还有考虑,那段时间点外卖的人不多。所以他们(快递员以及外卖员)对口罩的需求可能没有环卫工人紧迫。还有一个点,我觉得环卫工人整体的年龄偏大,可能需要更好的防护。当然快递员也是需要保护的。但如果真的要选一个群体的话,可能还是环卫工人。
Q: 在这个项目中你担任了什么角色?
A: 我是在联络组工作,负责联络不同的厂家。要跟厂家沟通购买的数量、品种,以及货物运输方式。
Q: 在哪些方面觉得困难?
A: 当时全国的口罩需求量太大了,我们最开始也没有预想到货源会这么难找,所以找到合适的货还是很困难。当时联络组打了几百个电话,才最后找到一点口罩资源。同时,口罩价格一天比一天高,所以越早能谈好,就可以买更多的口罩给环卫工人。但是很多时候你找不到厂家、谈不下来,然后(口罩)价格一天天涨。
Q: 是怎么解决(困难)的?
A: 当时联络组活跃的人还挺多的,很多人对这个事情很热心,群里有30多个人,有很多很积极的人来参与这个项目,我觉得这个是很好。当时分工(是)每天每个人打几个电话,口罩厂家其实还很多的,每天如果能联系到很多厂,总是有渠道卖给你口罩的,有一定(联络)量之后还是找到了厂家。

深圳市环卫处受赠物品接收证明(图/杨敏诗)
Q: 除了在对接厂家这方面,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A: 印象比较深的事其实蛮多的。个人觉得有一个挺感动的事情。当时我们去买消毒水的时候跟商家谈,谈完之后厂家还挺热心的,帮我们叫车,然后最后直接赠送了我们三吨消毒水。(我觉得)他也是想为疫情出一份力,所以这个事情确实是蛮感人。(我们)还有遇到很多困难,当时已经谈了好多口罩了,因为厂家临时被征用去服务更紧急的需求,厂家就只能把钱退回来,买不到(口罩)。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确实湖北那边的需求量会大很多,他们那边的情况会更危急。但是退货钱拿到之后该怎么找新的厂家(也是一个问题)。
Q: 你和其他负责人对这个项目的整体情况是什么看法?
A: 我当时以为这不会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我们其实现在(3月19日)也没有完全搞定,还差一些发票的手续。我当时没有想到会拖这么久,以为这是半个月左右就可以解决的项目,然后我也没有想到最后买了这么多东西。所以说整体的项目难度,项目时间和做的项目成果,其实都比较超乎我的意料,最后的效果我觉得是蛮好的。其他负责人都很好,我们分工还是挺明确的,大家(也)都愿意做很多工作。当然最后合作后期难免会有些不及时的情况出现,但是整体运转没有出问题,大家都挺积极的,感觉还是很棒。
Q: 通过这个项目收获了什么?
A: 因为我之前没有太多实践性的经历,所以将这个项目付出实践的机会还是挺难得。我在这个机会中也学到了,包括沟通、联络、统筹,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应对。整个来说还是挺宝贵的经验。确实这些经验以后也有用处。最大的收获还是成功地买到了这么多口罩和消毒液酒精。我觉得(这)对环卫工人有帮助的,因为他们确实缺这个,这个应该也算最大收获。
Q: 对这个项目整体还有什么想说的?
A: 项目肯定也遇到了反对的声音,对环卫工人他们可能觉得不应该分散精力,把运输到前线的资源给环卫工人。我个人想法(是),我们开始一直强调我们不收防护服或N95口罩这样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肯定是有用的。我们买的都是医用的一次性口罩,还有酒精,就这些东西,它不是前线最紧俏的物资。但是,这些东西对环卫工人来说,肯定是有比没有要强很多的。而且当时实地调研也证实了,很多工人还是缺口罩。而且我个人觉得,我们普通人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口罩需求。大家当时其实都窝在家里不出门,所以相对来说环卫工人会更需要这个资源。这个时间段将关注放在他们身上也是非常值得,因为他们是必须要出来工作,进行整个城市的垃圾处理,不工作的话城市没法运转。所以他们是必须要很早复工的群体,是很需要防护的,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批评不太成立。

项目中的口罩(图/涅槃新闻记者杨敏诗)
Q: 之前项目不是也接受了一些媒体采访吗,你对这有什么看法吗,有没有参与?
A: 我没有参与媒体采访。因为我觉得采访让主要负责人做比较好,还有一点,我没出过门。这个项目,所有参与(我)都是在家进行的,我爸妈看得比较死,不让我出来。而且我当时有段时间咳嗽,有时候又头痛,所以就不太敢出门。因为我没有出门,所以觉得可以将采访的机会留给出门做实践的人。采访的话,项目多做采访是好事,采访出来了,大家把更多的关注放在项目上,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资源,包括资金上或者是渠道上的。最重要这样的宣传更多了,大家会把关注放在环卫工人上,可能不只是这一次疫情,也是包括之后环卫工人的关注度。我个人还是觉得有采访是很好的事情,还是意义很大。
Q: 在疫情期间,你会很关注时事是为什么?
A: 首先我爸爸妈妈复工比较早。所以(我)关注疫情主要是想用这些新闻首先提醒他们把防护做好,减少感染的风险,他们总体来说也安全;同时,这些新闻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点,比如说“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才会导致出现在这样的情况”“有怎样的措施这样能改善这样的情况”,还有“进度到哪里了”。我觉得知道这些是有好处的,所以对这方面的关注比较多。
Q: 为什么说很有好处?
A: 这次得到经验就相当于“这次了解到了问题在哪里,就有方法了”。疫情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在意识到问题后,在疫情的中段逐渐避免(同样的问题),这样来整体控制疫情。也一定程度上防止(虚假舆论的传播),因为以前有很多渠道的消息出来,有些渠道消息可能没有证据,只是一些断言。如果能掌握到多渠道的消息,我们不仅自身可以判别出信息,同时也能帮助其他人接触到信息渠道,这样他们可能对疫情能够更清晰的认识。
Q: 从1月份到3月份,这一期间媒体也报道了很多新闻,有关注哪些?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新闻?
A: 我觉得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民间组织的行为活动。可以发现这次疫情启发了很多民间组织来献一份力,包括我们也是民间组织的一部分。口罩这个活动,从北京、深圳辐射到上海、广州、包头、福州很多城市。北美留学生组织也能关注到他们很多新闻。其实大家都很有这个意识——想多筹集一些物资、用自己的专业专长来做一些事情——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也是公民意识的体现:大家有这样的人文上的关怀,同时也有这样的意识以及组织能力来做这些事情。我觉得整体来说是很好。
Q: 为什么会很关注这些时事的东西?为什么会培养出来这样的习惯?
A: 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些新闻文本更多是提供了思考的材料。我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这些材料也让我知道如何选择立场。看新闻、关注时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自身价值观的完善。同时,在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之后,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传播给其他人,帮助别人去思考。这个是(我的)动机。
Q: 对深中学生有什么想说的吗?
A: 我比较鼓励大家对时事和新闻保持关注,同时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也觉得大家可以多思考。在深中的学生其实一般都享受到比较好的教育资源、家庭资源,那么在享受到这些资源同时,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来帮助条件上稍微差一些的群体渡过难关。我是觉得深中还是有长期的比较好的公民教育传统。我是觉得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这一点还是比较重要的。
相关链接:
《口罩深圳:环卫工人需要你的帮助!》
《口罩深圳:活动总结与反思》
贰
受访者为一位自美归国的留学生。
Q:这次疫情对你造成了什么影响?
A: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的学习计划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美国的大学选择了封闭校园,导致我不得不提前回国,提前结束这一学期。(因此)我感觉到增加了很多不便,因为我没有办法更好地使用大学的教育资源。
Q:你认为这次疫情反映了西方政府体制的哪些弊端?
A:相较于对普通的人来负责而言,美国政府更倾向于对整个社会经济、或者说对于资本负责,这导致另外一件事——也就是在最初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在极力地淡化这次疫情的严重性,来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说,这事本身就是对于人的生存权的一种漠视,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的政治体制当中,党派之间斗争、利益团体之间斗争的劣势在这次疫情中极大地显现出来。
Q:你对现任美国总统Donald Trump的应对措施有何看法?
A:我认为呢,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作为一名民权领袖,特朗普是应当把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当然,这是理论下状况。所以我认为特朗普早期为了自己的竞选(2020年的美国大选),为了党派利益,而淡化并且企图降温处理这次疫情这次疫情的处理方式,是极为不妥的。尽管现阶段在面对这种严峻的疫情蔓延情况下,特朗普政府也已经选择了做出相应对应。但是,他的评论和应对还是做得有点太迟了。
Q:有人认为最近大陆媒体上盛行“夸夸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A:对于对抗疫情产生的,怎么说呢,正面的结果,我认为适当的庆祝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的确也算是一项壮举。但是,近来我们可以看到说许多的报道那些“第一”过于浮夸,毕竟疫情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现在庆祝毕竟还有些为时过早。第二,疫情是一项全人类共同的灾难,我们(应当)共同去面对它,而不是说,在这里一定非要抨击外国政府的举措用来抬高我们在这次疫情中的应对能力。这本身是一种欠妥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无益于解决这次疫情。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更像是对于责任的一种逃避。这种行为颇有转移视线的嫌疑,意在于将大家由这次疫情现在国内做的不够好的方面的视线转移开来,转而去关注外国人做的有多么不好,(我认为)这本身对于解决疫情没有任何的帮助。
Q:你认为中国大陆对返境国人所采取的的隔离措施是否恰当合理?
A:这个我会掺杂一些我个人的经历来谈。就我这两天见闻来看,我认为这些措施基本上是合理且相对来讲较为人性化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的确会因为资源的短缺出现一些问题。总的来讲,我认为目前为止(这种)隔离政策是合理的,毕竟,隔离措施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感染被扩散的可能性,这对于返回国内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以及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来讲,都是一种负责的行为。我可以分享一个细节:我是前段时间在深圳湾口岸入境的。在我入境的时候(七点半前后),人数还是可以得到基本控制的,尽管(行进)缓慢,但还是可以容忍的。(然而)到九点半前后等到我被轮到检查的时候,人数就已经堆积过多了,这表明现在入境的人群的确给边检的医疗力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同时,昨天我在被转移到南山医院进行检测的时候,也注意到医疗资源的确陷入了一种非常紧缺的状态。负责采集样本和进行测试的医生们也变得非常非常地忙。但是总的来讲,我目前为止(对疫情控制)每一个环节的分工还算是明确,总体的协调依然在正常地进行。
作者 | 杨敏诗 温新
编辑 | 刘心睿 宋奕霏 郑若谷
排版 | 吕一凡 曾佳琪
作者依篇目顺序排列,编辑及排版依姓名拼音首字母为序。
文中内容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
阅读
上一篇
疫情系列特辑 | 校园篇
>下一篇
评论(0)评论区守则